首 页 > 高效学习 > 培养习惯
培养习惯

毛主席称赞: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,刘少奇是如何回应的

信息来源:阅读量:872

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。——毛主席

要说在我们国家老一辈的革命前辈当中,要找出几位博览群书、学识渊博的领导人,那自然是非毛主席莫属。


要知道,毛主席他老人家当年可是在北大的图书馆打过工的,还跟着李大钊先生学习了一段时间,对于书籍的热爱那是有目共睹的。

加上毛主席还是一个颇有文采的诗人,经常冒出一些金句来夸赞别人,例如新中国成立时的学习“雷锋精神”等等。

而在当时中央的领导人当中,有这么一位也受到了毛主席的夸奖,这个人不是周总理,也不是彭大将军,而是刘少奇同志。那么他与毛主席之间有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?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回到当年,一探究竟。


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故事

在毛主席和刘少奇之间,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。当时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,整个国家百废待兴,很多家庭中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主动响应国家号召,到祖国想要的地方去。

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,因为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去的,毕竟谁也不愿意一个人去到外地工作而与家人分开,但是到了外地之后,却又无法妥善安置,这个问题给许多年轻人带来了困扰。

刘少奇当时看到了这个问题,便引用了贺知章的《回家偶书》中的这么一句诗来劝说大家外出务工不需要带上家人,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毛主席。


毛主席听了之后很开心,但因为没有听过贺知章有写过这样的诗,于是便专门翻阅了有关于贺知章的诗文,发现并没有发现关于外出务工不带上家人这样的描写。

于是毛主席就告诉刘少奇,让他回去再查阅一下资料。这下可不得了,刘少奇开始刻苦钻研贺知章的诗文资料,这才发现了问题的所在。

原来,《回乡偶书》这首诗中的“儿童相见不相识”中的儿童,刘少奇认为这是贺知章的儿女,这也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看法。但毛主席认为这是贺知章的同乡村民的孩子,所以这首诗并不能表达刘少奇想要表达的意思。


刘少奇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毛主席之后,毛主席被刘少奇刻苦钻研的精神给打动,于是对旁人说道:“三天不学习,赶不上刘少奇”。

刘少奇听了之后感到有些惭愧,于是也回了一句:“一天不用功,赶不上毛泽东”。可以说两人都是十分的风趣幽默了。

刘少奇的童年生活

刘少奇的家乡和毛主席一样,都是在湖南。而且,虽然刘少奇的父亲一辈子都是农民,但因为小时候受过一些教育的原因,所以深知读书的重要性,于是在刘少奇八岁的时候,就将他送去私塾读书。

年少的刘少奇读书很用功,什么四书五经,都可以倒背如流。而在当时那个旧社会,社会动荡,所以刘少奇也是一年就要换一个私塾,但即便如此,也没有影响刘少奇的学业。而在刘少奇读过的众多私塾当中,他最喜欢的就是洪家大屋私塾。

为什么呢?因为洪家的人提倡新思想,例如女子不缠足,女子和男子在一间教室读书等等,这些改变都带给了刘少奇很大的冲击,因为这跟旧社会并不一样,渐渐的也影响了刘少奇的思想。

而洪家大屋当中有一个很大的藏书室,里面不仅有着四书五经这些古书,还有着想《西游记》、《世说新语》这样时髦的书籍。所以刘少奇只要一有空,就会扎到书屋里去,就在这里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。


“小书柜”刘少奇

后来,因为洪家经常教导孩子们一些与当时时代不看好的新思想,所以很多家长都让自己的孩子退学了,这其中也包括刘少奇的父亲。

退学之后的刘少奇去了新的私塾上学,但传统私塾的教学这时候已经不能够满足刘少奇了,尤其是没有课外读书的阅读。而当时刘少奇有一个同学名为周祖三,他的父亲是同盟会的成员,家中有着许多的藏书。

因此刘少奇总是跑去周祖三家里玩,不为别的,就为了这些藏书,而在这期间,他也接触了很多当时的社会主流杂志报刊,开始了解这个社会的真面貌。


而因为刘少奇喜欢看书这个特点,一来二去被周家人熟悉了,大家就都戏称他为“小书柜”,而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九的缘故,所以也被称为“刘九书柜”。

结语:

可以说,刘少奇的一生,都在与书籍为伴,而这个好习惯,更是他在孩童时期就养成的,也难怪毛主席会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了。


名言警句:

少壮不努力; 老大徒伤悲!

  • ☆ 认真: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。——《汉书》
  • ☆ 自律:立志言为本,修身行乃先——唐 吴叔达
  • ☆ 坚持: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
  • ☆ 友爱:人不能孤独地生活,他需要社会。——(德国)歌德